中新社香港5月15日電 題:香港“南極”臨海懸崖上的戲棚:鑼鼓聲響便是歸鄉(xiāng)之時
中新社記者韓星童
臨海懸崖的戲棚,偏處香港最南一角的蒲臺島,在嶙峋的花崗巖上拔地而起,數(shù)以千計的杉木和竹枝支撐交疊,彷如懸空的舞臺。搭棚師傅陳煜光獨自在舞臺上走了個來回,神態(tài)自若。
蒲臺島每年天后誕前夕都會在臨海巖石上搭建戲棚,這一戲棚因搭建在陡峭斜坡上,被譽為“全港最難搭的戲棚”。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攝
戲棚為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誕而搭,一連五日的天后誕是蒲臺島一年中最盛大的日子,數(shù)以千計的信眾涌入這一常住人口不足20人的島嶼,參拜天后、圍觀搶花炮、賽龍舟,當然重頭戲仍是神功戲。今年疫情陰霾未散,“限聚”下神功戲未能上演,戲棚如期立于崖邊,鮮艷彩旗于海風中飄揚,迎向四方來客。
這天,中新社記者來到這一全港最難搭的戲棚腳下,只見巍巍峭壁,凹凸不平的花崗巖石上,約500枝木衫、約3000枝長短不一的篙竹、約800塊木板,凌空撐托起舞臺,這是由8位師傅合力耗費15個工作日搭建而成。這些數(shù)字近乎印刻在陳煜光腦中,一問即可脫口而出。
“搭棚過程沒用一根螺絲、一個釘!比《氖羌s150個篾仔,將木與竹捆牢、扎實。匠人鬼斧神工下誕生的戲棚,牢固非常,甚至據(jù)聞可抵抗八號風球。
搭棚是一項體力活,需要扛著沉重的篙竹與木杉,在戲棚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穿梭,更重要的是精準的判斷力,竹與竹的間距、受力點的位置,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考驗搭棚師傅的經(jīng)驗和對美學的理解。
搭棚師傅不怕高,不怕累,最怕天公不作美。陳煜光記得,有一年戲棚搭到一半,遇上超強臺風“山竹”,一夜之間,棚頂被掀翻,木竹散落一地,心血付之東流,一切都要重頭來過。
陳煜光13歲那年入行,子承父業(yè),順理成章,如今于行內(nèi)已是名聲響當當。他自幼跟隨父親于全港各區(qū)搭戲棚,在那些木板與篙竹間爬高爬低,構(gòu)成他對童年樂事的全部回憶。
這種父子相承,在蒲臺島似乎隨處可見。蒲臺島值理會主席鄭蘇記和副主席黃喜仔,也是從父親手中接下籌辦天后誕的重任。時間繞過這個四面環(huán)海的“南極”島嶼,也不由緩慢悠長起來,潮漲潮落,很多傳統(tǒng)一代傳一代,島民們談起也會一時忘記究竟過去了多少個十年。
“以前做大戲,我們用船接演員來,沒有電燈,就用煤氣燈點亮戲臺!秉S喜仔印象中,以前的戲臺遠小過現(xiàn)在,逾百觀眾擠得滿滿,人神共樂。
如今交通便利起來,島民們移民海外,或相繼到香港仔謀生,島嶼寧靜下來,平日里少有人聲,只有海浪不倦拍打巖岸的聲音。然而每年的天后誕,彷佛一道集結(jié)令,戲棚搭起,彩旗飛舞,島民們便會不約而同歸來敘舊!坝械娜嗽谕鈬,坐飛機也要趕回來度過這五天四夜!秉S喜仔說。
全都是人。鄭蘇記比劃著試圖還原往日盛況,“人從棚內(nèi)一直排到這邊的大石!彼暧讜r見過有人為圖彩頭搶花炮,打起來抱成團滾下石坡,拍拍屁股站起身毫發(fā)無傷。他憶起那熱鬧場景,眼里有笑,也有光。
天后誕落幕,戲棚也要拆了。陳煜光踏上舞臺四處查看,作預(yù)備工作。木板發(fā)出的輕微“吱嘎”聲,恍惚間這聲音似可穿透時光,下一刻再抬頭,臺上粵劇老倌連翻筋斗“啪”一下穩(wěn)當落地立住,旋即鑼鼓喧天,臺下滿堂喝彩,經(jīng)久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