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交友平臺亂象時有發(fā)生 應壓實平臺主體責任
2021年12月22日 08: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退費規(guī)則不明確、宣傳承諾不兌現、信息審核不嚴格

  婚戀交友平臺應靠譜

  近年來,婚戀交友平臺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規(guī)范婚戀交友平臺服務行為、保障消費者合理訴求的呼聲愈發(fā)強烈。

  行業(yè)亂象時有發(fā)生

  今年7月,南京市民劉女士在某婚戀網站上認識了網友陳某。這名網友自稱是深圳一家網絡科技公司的高管。此后,兩人逐步發(fā)展為男女朋友關系。陳某以參加充值返利活動、解凍賬戶等理由,誘騙劉某陸續(xù)往賬戶里充值約112萬元人民幣。等劉女士提現時,系統(tǒng)卻一直提示提現失敗,劉女士這才發(fā)現被騙。

  民警調查發(fā)現,嫌疑人通過交友網站廣撒網,尋找潛在受害人,以戀愛為名取得對方信任后,通過推薦投資理財等方式實施詐騙。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

  在婚戀網站上,與劉女士遭遇類似的“殺豬盤”并不少見。捏造高端身份、隱瞞婚姻狀態(tài)、假冒單身貴族的“婚騙”“婚托”等也不斷被曝光。

  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數量已經超2億。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大、交友圈子較小等原因,年輕人通過線上方式相親交友的需求確實存在。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用戶行為習慣逐漸轉為線上,適婚人群也愿意通過婚介平臺尋找與認識婚戀對象。利用最新信息技術、具備互聯網社交屬性、用戶信息更加透明的婚戀網站,本應該成為單身青年走出單身的重要途徑,但用戶隱私被泄露等行業(yè)亂象仍時有發(fā)生。

  壓實平臺主體責任

  婚戀中介是個特殊行業(yè),如果企業(yè)盲目追求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毀掉的不僅是當事人終身的幸福,更可能是一個家庭寄托的希望。因此信息保真、建立信任,應成為婚戀網站的根基。

  為了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適婚人群的婚戀交友安全,多地相關部門加強對互聯網婚戀平臺整治。其中,會員審核強制實名認證這一點備受關注。

  早在2017年,共青團中央、民政部等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協調推動工商、工信、公安、網監(jiān)、機關職能等部門的協同聯動,推動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在婚戀交友平臺的嚴格執(zhí)行。然而,現實中一直未能嚴格落實,給灰黑產業(yè)鏈留下可乘之機。

  婚戀交友亂象頻出,平臺難辭其咎。多位專家表示,婚戀網站屬于互聯網平臺經濟,根據《互聯網平臺分類分級指南(征求意見稿)》《互聯網平臺落實主體責任指南(征求意見稿)》等政策要求,應履行信息核驗、記錄、公示,平臺內用戶管理,平臺內容管理等26項義務。

  “為了更好地開展業(yè)務,平臺可與用戶訂立合同,在獲得授權后,依據《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搜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實名認證!鄙虾U呗蓭熓聞账蓭煻阒钦J為,相應地,平臺也要加大力度保證用戶的數據安全。

  有專家建議,對線上普通用戶,婚戀網站應加強安全提示,告知消費者相應風險;對線上充值用戶,考慮引入實名認證制度,要求上傳身份、財產相關證明后再行提供服務;對實體門店會員,必須按承諾進行婚姻、財產認證后再行收費并提供服務,不得“先收費后審核”,更不得通過“保證書”等形式取代平臺審核義務,將風險轉移給消費者。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婚戀平臺應借此開展全面排查,如是否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內控機制,是否采取軟件和硬件措施等,確保用戶信息的合法采集、安全保管;其次要加強對員工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培訓,強化用戶信息保護意識;此外還要加強日常管理力度,確保所有制度和規(guī)定得到落實。

  本報記者 葉 子

編輯:李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