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赴武漢大學參訪,并與武大學生座談。圖為馬英九致辭。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中新社武漢3月30日電 題:兩岸學子武大交流 馬英九吁兩岸年輕人多接觸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馬芙蓉
珞珈山落英繽紛之際,馬英九于30日下午率28位臺灣青年學生赴武漢大學參訪,并在建于1934年的武漢大學圖書館(現(xiàn)為校史館),與35位武大學生座談。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與臺灣亦頗具淵源。該校創(chuàng)始人王世杰晚年在臺灣回憶他的辦學理想時表示,“要辦就當辦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準的大學!敝骷姨K雪林在武漢大學和臺灣成功大學各任教十八年,胡秋原、趙耀東、沈剛伯、嚴耕望等一批杰出校友,為臺灣社會發(fā)展、兩岸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從事兩岸工作已經(jīng)有37年了,(現(xiàn)在)第一次來大陸真的是耽擱太久了。”馬英九致辭時說,“我在東吳大學教國際法五六年,一半的學生來自于大陸,我發(fā)現(xiàn)兩岸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創(chuàng)造很多的火花,非常有趣!
3月30日,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赴武漢大學參訪,并與武大學生座談。圖為馬英九致辭。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他還表示,兩岸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兩岸的年輕人多接觸、多了解,增加一分友善,讓雙方逐漸融合在一起。兩岸同文同種,增進交流才能避戰(zhàn)。希望今后能夠開創(chuàng)一些新的項目,推動和增進兩岸學生交流。
“人之相交,貴在知心!蔽錆h大學校長張平文對馬英九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期望馬英九先生此行進一步推動臺灣高校與武漢大學加強交流,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座談會上,來訪的臺灣學生對于同樣來自臺灣、在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讀的王伊瑄的生活充滿好奇,向她咨詢學習、就業(yè)等問題,提出希望加強兩岸學生組織的交流;在學生會負責港澳臺交流等工作的法學院大三學生張雨萌,則對臺灣學生關于跨校合作、社團交流、就業(yè)方面的問題,一一予以耐心解答。
座談結束時,張平文代表武漢大學向馬英九贈送《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畫冊,及《古音匯纂》《故訓匯纂》等書籍;馬英九向武漢大學贈送兩岸專家聯(lián)合籌劃編纂的《中華語文大辭典》。
“馬英九先生把這場交流稱為‘探探路’,我相信兩岸青年攜手,會讓這條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王伊瑄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武漢求學4年,她感受到大陸師生對臺灣學生的包容與熱情,也擁有了不一樣的眼界與平臺。她樂意與臺灣青年分享在大陸的體驗與收獲,期待更多臺灣青年走進大陸,了解大陸。
3月30日,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生赴武漢大學參訪,并與武大學生座談。圖為座談結束時,馬英九(左)向武漢大學贈書。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攝
“大陸學生和臺灣學生對彼此的生活都很感興趣!睆堄昝雀嬖V記者,借助此次交流座談,她與3位臺灣青年互加了微信,期待后續(xù)有更深入交流、了解,收獲友誼。
兩岸學生合影時,馬英九帶領兩岸學生共同高喊“和平奮斗,振興中華”,讓張雨萌心潮澎湃:“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責任感、使命感!
據(jù)了解,武漢大學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大陸高校之一,率先將臺灣學生納入大學生醫(yī)保,設立了湖北省臺灣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輔導中心,不斷為臺灣學生學習生活、就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該校已與30所臺灣高校、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與24所臺灣高校開展學生交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