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彭宇:《東北插班生》講的是內(nèi)地和港澳臺年輕人交朋友的故事——當東北話遇到臺灣腔 “插班生”火了
【《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我要是給你一杵子(一拳),你受得了嗎?”“我不需要你給我任何東西!眱蓚高中男生分別操著一口東北腔和臺灣腔放狠話,火星四射時卻突然遭遇“方言壁壘”,嚴肅對峙秒變“雞同鴨講”——在近期熱播的網(wǎng)劇《東北插班生》里,一個東北小伙插班到一所全是港澳臺地區(qū)和華僑華人學生的南方中學,地域文化的碰撞造成了誤會,卻也消弭了摩擦,并帶來無數(shù)笑點。劇中,細膩的情感和深沉的情懷埋伏在密集的搞笑橋段之間,不時戳中淚點,讓網(wǎng)友感嘆“格局逐漸打開,越看越上頭”。近日,該劇導演彭宇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分享這部由內(nèi)地團隊制作、大量港澳臺地區(qū)演員參演、在澳門取景拍攝的青春校園喜劇的幕后故事。
上次“插班”去臺灣 這次去澳門
“這部劇主要是想表現(xiàn)內(nèi)地和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年輕人從一開始互不了解,到后來成為朋友的過程!10月21日,彭宇在湖南長沙的家中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拍攝網(wǎng)劇《東北插班生》的初衷和劇情主線。
一個月前的9月21日,24集網(wǎng)劇《東北插班生》在愛奇藝播出。因為沒有大牌明星和高調(diào)宣傳,上線之初并沒有太大動靜。但很快,越來越多追劇達人和影視大V開始在社交平臺上推薦這部“寶藏劇集”,其豆瓣評分也一路走高。知名導演高群書自曝在一個上午“一口氣看了八集”,并稱贊觀劇體驗“輕松愉快之極”。
讓觀眾“輕松愉快”是對一部喜劇的基本要求,但“喜劇難拍”也是業(yè)內(nèi)共識。在短視頻井噴式“造!钡慕裉欤耙曌髌凡粌H要抖出有新意的包袱,還要把包袱自然地融入劇情,讓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不然就成了“強行撓癢癢”。
《東北插班生》呈現(xiàn)的正是“熟悉場景里的新鮮感”——熟悉的是校園生活,新鮮的是一個“外來者”插班生。
這個點子始于彭宇2016年左右的一趟臺灣之行。當時他去談一個影視項目,自己這邊的制片人是一個大大咧咧的東北女孩,臺灣對接人是年輕小伙,兩人用兩種地域特色鮮明的口音聊得熱火朝天。彭宇聽著聽著靈光一閃,便有了“當東北話遇上臺灣腔”的故事雛形。
2017年,彭宇擔任出品人和制片人,由臺灣導演執(zhí)導并在臺灣取景拍攝的網(wǎng)絡大電影《東北插班生》上映。帶著大金鏈子、穿著貂的東北小伙子到臺灣的中學插班就讀,和“校霸”不打不相識,這個新穎的設定吸引了不少網(wǎng)友。兩年后,這部網(wǎng)絡電影推出第二部,故事依然發(fā)生在臺灣,舞臺從校園搬到了社會上,口碑卻遠不及第一部。
“不要從成功中總結經(jīng)驗,因為那可能并不準確。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個教訓才會寶貴!焙髞碓僮鼍W(wǎng)劇,彭宇親執(zhí)導筒,堅決讓“插班生”的故事發(fā)生在校園里。
2020年12月,彭宇在微博上曬出網(wǎng)劇《東北插班生》的人物小傳:兩個男主角仍是17歲高中生,其中一個依然是“地道東北腔”的“土帥”沈陽小伙,另一個也仍然是“地道臺灣腔”,不過成長軌跡變成了“祖籍臺灣新北,與父親久居澳門”。
導演彭宇(右)在劇中客串飾演了一個面攤老板。圖為他和星華中學的班長賈布斯(張耀之 飾)聊天的場景。(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fā))
導演彭宇(右)在劇中客串飾演了一個面攤老板。圖為他和星華中學的班長賈布斯(張耀之 飾)聊天的場景。(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fā))
當“大碴子味”遇到臺普和港普
青春校園喜劇的核心是“成長”,其呈現(xiàn)方式有著相對固定的套路:與歡喜冤家化敵為友,給情竇初開一個回答,用稚嫩肩膀?qū)W會擔當,讓肆意青春不留遺憾……《東北插班生》沒有脫離這個大框架,卻拍出了自己獨有的味道。
劇中,東北小伙王虎轉學到“蓮花市星華中學”,一來就得罪了學校柔道社社長張文峰。兩個少年共同經(jīng)歷了一次次風波,從一開始互相看不順眼到后來成了好朋友。張文峰的“奶兇”臺灣腔在王虎聽來是“味兒最正的偶像劇”腔調(diào),同樣一口軟萌臺灣腔的女同學沈嘉儀則直接擊中了東北少年的小心臟。奈何兩男兩女的“主角團”里沒有雙向奔赴,而是一個“他喜歡她,她卻喜歡他”的單箭頭循環(huán)。
這些青春期的感情沒有淪為“灑狗血”,就有方言“亂燉”助推劇情“神轉折”的功勞。王虎熟練運用東北俚語和港澳臺地區(qū)的同學套近乎,常常變成“雞同鴨講”。來自泰國的華人同學李建剛和王虎一樣屬于該校主流語系之外的少數(shù)派,卻互相嫌棄對方的“大碴子味英語”和“泰式英語”發(fā)音不純正……觀眾被港普、臺普等“塑料普通話”逗得樂不可支,也為中國話竟能如此花樣百出而新奇,直呼“拍出了跨文化交流的感覺”。
彭宇早年參演過湖南本土方言喜劇《一家老小向前沖》,并主持過一檔有多國嘉賓參與的節(jié)目《世界青年說》。他深知,方言、口音是為游子解鎖鄉(xiāng)愁的密碼,也是展示地域文化魅力的窗口。
彭宇說,《東北插班生》的設定在中國最容易成立,因為只有中國才有如此豐富的地域文化和豐盛的語言體系,“因為我們有足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才有今天百花齊放的局面”。
香港演員張國強(中)在劇中飾演一位愛穿長袍、用粵語念古詩的國文老師。劇中的師生情和文化傳承戲份打動了很多觀眾。(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fā))
香港演員張國強(中)在劇中飾演一位愛穿長袍、用粵語念古詩的國文老師。劇中的師生情和文化傳承戲份打動了很多觀眾。(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fā))
一部搞笑劇,何以逐漸“格局打開”?
《東北插班生》的故事發(fā)生在虛構的城市,但很多觀眾一眼就認出劇中的大三巴、“戀愛巷”、路環(huán)碼頭等澳門地標。
彭宇告訴本報記者,劇組去年7月底在澳門開機,中途遭遇了兩次疫情,幸而總體進程順利,拍攝2個月后殺青。
他也特別感謝澳門相關機構的支持。比如香港演員張國強扮演的國文老師“鄭老師”在古色古香的文學館上課,是在澳門培正中學的中華文化館里實景拍攝的,“入鏡的館藏都是師生和校友捐贈的物品,我讓工作人員拍攝時千萬小心,別磕著碰著了,因為很多都是文物”。
鄭老師的“最后一課”戳中了不少觀眾淚點。盡管彭宇無意給一部喜劇生硬地“上價值”,但這段關于文化傳承的戲份以及彩蛋部分的一場升旗戲被網(wǎng)友稱為“格局打開”的高光時刻。
彭宇說,拍升旗儀式是因為他之前赴澳門勘景時偶遇了一次校園升旗,“我一個40歲的人看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當時就想一定要拍這一幕”。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呈現(xiàn)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笑點在于呈現(xiàn)“意料之外”,而真正動人之處都在“情理之中”。(完)(《中國新聞》報)